近日,《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上發表了一篇名為《Non-missense variants of KCNH2 show better outcomes in type 2 long QT syndrome》的文章。文章研究表明,與攜帶以顯性負效應為致病機制的錯義變異的患者相比,攜帶以單倍劑量不足為致病機制的非錯義變異的2型長QT綜合征患者預后更好。這也說明了基因檢測在輔助診治中的作用與意義。
新發現
★ 超過30%的2型長QT綜合征(LQT2)相關的KCNH2變異是非錯義變異,預計導致不適用于常規功能分析的單倍劑量不足;因此,非錯義變異的功能后果對臨床結局的影響尚不清楚。
★ 研究發現,攜帶非錯義變異的患者比攜帶罕見的導致LQT2的錯義變異的患者有更好的心律失常結局。此外,研究發現,某些功能區域的錯義變異導致的表型和結果與非錯義變異相似,這說明這些錯義變異可能導致單倍劑量不足。
★ 研究的結果與方法將促進我們對體外研究和LQT2中非錯義變異的生物學后果的理解。
圖示摘要
AE,心律失常事件;CI,置信區間;CNBHD,環核苷酸結合同源結構域;DN,顯性負效應;EAGD,ether-à-go-go結構域;ER,內質網;ERAD,內質網相關降解;HR,危險比;HI,單倍劑量不足;LOF,功能缺失;LQT2,2型長QT綜合征;mRNA,信使RNA;NMD,無義介導的mRNA衰減;PD,孔結構域;pDN,預測的DN;pHI,預測的HI;PTC,提前終止密碼子;QTc,校正的QT間期;VSD,電壓傳感器結構域;WT,野生型。
研究目標
超過三分之一的2型長QT綜合征(LQT2)患者攜帶KCNH2非錯義變異。這樣的變異可導致單倍劑量不足(HI),從而導致功能缺失機制。然而,它們的臨床表型還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其余三分之二的患者攜帶錯義變異,而過去的研究發現,這些變異大部分會產生運輸缺陷,導致不同的功能變化:HI或顯性負效應(DN)。文章研究了分子機制改變對LQT2患者臨床結局的影響。
研究方法和結果
文章納入了接受基因檢測的429名LQT2患者(234名先證者),這些患者攜帶KCNH2變異。與攜帶錯義變異的患者相比,攜帶非錯義變異的患者有更短的校正后的QT間期(QTc)和更少的心律失常事件(AEs)。研究發現,40%的錯義變異曾被報告為HI或DN。非錯義變異組和HI組有相似的表型,且QTc值與AEs均短于或少于DN組。在此前工作基礎上,我們預測了未報道變異的功能改變——無論它們通過功能結構域改變的機制是HI或DN——并將它們分為預測的HI(pHI)或pDN組。與pDN組相比,包含非錯義變異的pHI組展現出更溫和的表型。多因素Cox模型表明功能改變是AEs的獨立危險因素(P=0.005)。
(如圖1)
圖1 AE發生可能性的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
(A)非錯義變異攜帶者和錯義變異攜帶者發生心律失常事件(AEs)的可能性。(B)非錯義變異攜帶者、HI組和DN組發生AEs的可能性。(C)pHI組和pDN組攜帶者發生AEs的可能性。AEs,心律失常事件;DN,顯性負效應;HI,單倍劑量不足;pDN,預測的DN;pHI,預測的HI。
結論
研究首次發現,攜帶KCNH2非錯義變異和已知導致HI錯義變異的患者比攜帶已知導致DN效應變異的患者有更好的臨床結局。通過功能后果預測補充的風險分層顯示,HI變異比DN變異具有更好的心律失常結局。研究強調了結合分子生物學和臨床表型的優勢,以建立LQT2患者非錯義變異的生物學后果和臨床結局之間的關聯。該結論進一步表明了在臨床預后中基因檢測的意義。
關于包括長QT綜合征在內的遺傳性心律失常的檢測,為您推薦安智因遺傳性心律失常基因組合檢測或安智因遺傳性心血管疾病基因檢測。
- 遺傳性心律失常基因組合檢測涉及58基因編碼區,可檢測與長QT綜合征、短QT綜合征、Brugada綜合征、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等遺傳性心律失常相關的致病基因;
- 遺傳性心血管疾病基因檢測包括遺傳性心肌病基因組合檢測、遺傳性心律失常基因檢測等多項檢測內容,在基因層面監測心血管疾病風險。
適用人群
① 臨床診斷或疑似遺傳性心血管病的患者;
② 具有心血管病家族史或不明原因暈厥史的高危人群;
③ 希望了解自身心血管病患病風險的健康人群。
參考文獻
Aizawa T, Wada Y, Hasegawa K,et al. Non-missense variants of KCNH2 show better outcomes in type 2 long QT syndrome. Europace. 2023 Mar 2:euac269.
往期回顧